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教育 高校正文

山农大构建教学大格局“走心”思政课越上越有趣

2018/4/9 14:44:36   来源:中国山东网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2017级全体大一新生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手机答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手机客户端随机抽出一套试题答题。实际上,这门课的考试贯穿了整个学期:从网上慕课知识点视频学习和章节测试,到期中检测和主观题提交,再到翻转课堂参与,最后学期末手机答卷。考试的科目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给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带来了许多创新机遇,也带给我们诸多思考。面对巨大的课程改革压力,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

  构建思政教学大格局

  “有一次学生交中期作业,把我教案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交上来,明显对这门课没兴趣,不用心。”山东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任凤琴回想起以往的教学,有些痛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面临挑战,课堂规模偏大,课堂互动困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将思政课当成考试前需要疯狂背诵的学业负担。

  如何让严肃的政治“活”起来?思政课到底应该怎样教、如何学,才能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这是当下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思考的问题。为此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并大胆进行了尝试,初步构建起基于慕课的“N+4+3”混合式教学模式。“N”即教师录制符合课程要求的切实可行的N个知识点,“4”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绪论、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四大专题,“3”是学生主导的三次翻转课堂讨论。学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为试点,推行以慕课为主的混合式授课形式。思政课老师彻底改变了多年传统的授课方式,思政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借助慕课教学平台,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自主学习和讨论;“线下”借助实体课堂,学生围绕教师梳理提升的观点分成小组合作探讨学习,阐明观点。如此,既实现了思政教学的移动终端化,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走心,学生才入心

  教师们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可面对慕课的录制,怎样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语言如何转化为教学语言,再以何种方式组织线下课堂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并感兴趣,这些都成了9位专业老师每天聚在一起讨论的主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以内容为王,将思想理论讲深讲透讲彻底,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总设计师”,林美卿教授坚信,“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从选题到备课,我们都花了很多的时间,对讲稿进行丰富充实,让理论不枯燥,让知识有魅力,让学生感兴趣。”为了实现预期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下足了苦功夫:孙爱春老师老师录制10个知识点,就写了1.5万字的稿子,还要全部背下来,教材上高度概括的内容,她坚持用鲜活的案例来表达,希望能让学生增强学习思政理论课的兴趣。为了备好课,牛余凤老师集中阅读了60多本书,写了4万字的文稿,对每个细节了然于胸。张兴波老师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电视纪录片等网络资料。作为课程负责人,任凤琴老师审阅并修改了教研组所有老师的脚本、课件与题库。

  “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都很丰富,但是在镜头前还是有点不习惯,录制视频时有时候连手都不知道该怎么放。”王孟博士说。老师们录完后第一时间相互传授经验,从授课内容到形式,从表现仪态到手势,都反复练习,表现得越来越自然。除了讲课内容和形式外,穿衣、妆容等这些小细节的处理,老师们也是再三考虑,尽量给学生带来最好的视觉体验。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在以往的大学生眼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无非“照本宣科”,几乎是大学里最枯燥的课。然而,这几位老师把它上“活”了。“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学生专业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崔玉敏老师自豪地说。这份自豪,来自于对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对思政教育的深入解读,更来自于对课堂的灵活驾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实施精准化教学,增强专业针对性,以解决学生问题为导向,促进思政教育功能与个人价值深度融合。农学学生、理工科学生、艺术类学生、人文社科学生等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的视角和思维习惯,思政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因材施教”,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讲解理论,努力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尽量实现学生关注点和教学专题的充分结合,由理论和现实问题导入思政专题,做到从“供给侧”的角度传道,从“需求侧”的角度解惑。

  任何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讲、师生怎么互动、成绩怎么评、教学怎么管’这些问题。高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努力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思政课。(山东农业大学) 

编辑:李傲然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