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教育 职场资讯正文

齐鲁人才网聚焦:毕业季下的“抢人大战”,山东省为何难以突围

2018/6/21 10:51:24   来源:中国山东网    

  继成都、西安、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之后,天津“海河英才”计划以一天内吸引30万人落户成功搅局,再一次诠释了“抢人才就是抢一个城市的未来”。大量人才的涌入,增加了城市的活力,更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近期毕业季的来临,820万毕业生将踏入社会,届时全国各大城市间的“抢人大战”将迎来新一轮高潮。

  通过分析全国20万份毕业生简历不难发现,北京、上海两地虽然一直在控制人口,但依然是毕业生青睐度最高的地区,其简历投递量占比分别为11.62%和7.4%,武汉市以4.54%的占比强势崛起位列第三,广州、深圳作为传统优势城市,青睐度有所降低,仅为3.94%和3.74%甚至不敌天津、南京。山东省仅青岛一市上榜,且排名靠后,简历投递量占比仅为3.42%。就城市属性质来看,新一线城市青睐度最高,成为本轮人才大战最大赢家。按地域分析来看“长三角”地区人才吸附力最强,以西安、武汉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也后来居上。那么经济相对发达的山东为何不受广大毕业生青睐?

  通过齐鲁人才网发布的《2018届毕业生流向因素占比》来看,当地发展潜力和经济水平已不再是毕业生优先考虑的第一要素,落户及人才政策以成为毕业生流向的首要因素。从提供房租补贴到送房屋产权,再到无门槛落户,一系列落户及人才政策的实施,也体现了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包容性,而山东省相关城市在这方面的确差强人意。

  过度重视“高端人才”,济南“非本省户籍”毕业生留存率仅5%

  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其他城市的人才政策不难发现,不论是西安、武汉、南京、长沙,在“抢人大战”中都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非本省户籍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比例。所以目前各地出台的政策,也基本都是围绕他们展开,毕竟“留人”的意义远大于“抢人”。

  在这里我们以有着70万在校生的济南为例,从2018届济南非本省户籍大学生毕业流向来看,北京市人才吸附能力最强,其占比为21.2%,其次江苏对毕业生吸附能力远超上海和浙江,占比为14.3%;而选择留在山东工作的仅占5%,甚至比湖北省低3.8%。非本省户口毕业生留存率较低,也与山东省相关政策过度强调对“高端人才”,忽略了普通专本科学历人才有关,进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使山东逐渐沦为“人才输出大省”。

  产业发展不均,对年轻求职者吸引力不足

  据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就岗位发布量来看,机械/设备/重工行业目前依然是山东省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其占比高达8.59%,这也与山东省产业结构不无关系,但是该行业工作环境较差,薪酬较低,而这一代求职者多为“90后”、“95后”,从小接触互联网,要求多元化,喜欢从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服务型行业。产业结构不优,新动能成长不快,发展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拉低了山东的区域竞争优势,也限制了对“90后”、“95后”年轻化人才的吸引。

  购房压力较大,青岛月入房面积仅0.33㎡

  注:房屋购买力指数等于当地岗位薪酬与房价的比值,比值越大表明月入房屋面积越大,即买房越容易。

  上图为齐鲁人才网统计的2018全国“抢人大战”热门城市房屋购买力指数,通过对比各城市间的房屋购买力指数能看出不同城市间买房的难易。在众多城市中,长沙市购房压力最小,每月可购买房屋面积为0.66㎡;成都、西安、郑州房屋购买力指数也相对较高,为0.55和0.54;而济南、青岛两地以0.43和0.33的指数分别位列第六、第八,排名较为靠后,这也表明当地收入与房价差距较大,购房压力也相对较大,毕竟落户就要生活,而生活就离不开买房,买房的难易势必影响着人才的流向。

  缺乏“高考红利”,户口竞争力不足

  山东户口缺乏竞争优势,这在教育方面尤为凸显,简单的来说就是缺少“高考红利”,众所周知,山东省作为“高考困难区”,由上图可见,2017年高考985录取率为1.75%,211录取率为3.31%,这几项指标均排名非常靠后,导致年轻人为了下一代,纷纷用脚投票逃离山东。

  虽然本轮人才争夺战山东省已落后其他省份,但山东也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山东的地理位置两面靠海,既不缺水也不缺资源,气候四季分明,除了春秋两季经常有雾霾之外,就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吐槽的地方了。其次山东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属于领先的省份,是超过国际公认发达国家门槛即人均GDP1万美元的全国9个省级行政区之一。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加快和“上合组织”峰会的召开,2018年对于山东省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此也希望山东省能抓住历史机遇,知耻而后勇,缩小与其他省份间的差距,从而实现腾飞!

  免责声明: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和齐鲁人才网正在发生的招聘数据,并不能直接反应山东省及其他城市的全面情况,仅供参考。

编辑:李傲然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