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教育 职场资讯正文

2018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毕业生薪资差距拉大,互联网成求职首选

2018/7/19 16:58:12   来源:中国山东网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毕业人数屡次创新高的今天,毕业生的就业动向一直是各大媒体以及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那么目前2018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近日,专业的校园招聘平台梧桐果根据网站自有数据以及20.8万份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发布了《2018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从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城市就业流向、各学历层次起薪、专业对口率等多方面深度分析,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2018年中国毕业生考研占三成,半数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

  据调查,从2018年中国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来看,近半数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占比为50.51%; 其次为考研群体占比为30.02%,现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考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生普遍认为考研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还以提升自身能力和竞争力。公务员/事业单位占比为6.87%;出国留学的占比为5.85% ;创业占比为3.63%;其他仅为3.12%。

  民营企业备受毕业生青睐,大企业更吸引人才流入

  从企业性质分析来看,民营企业的简历投递量最多,占比26.83%;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20.17%;中外合资企业排名第三,占比12.25%;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相对较少。在我国逐渐发展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主要带动者,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大型的民营企业的薪资福利、工作环境也逐渐有所提高,越来越受毕业生青睐。

  从企业规模来看,10000人以上的企业投递量最多,占比为26.14%;其次是1000-9999人的企业,占比25.52%;20人以下的企业毕业投递量最少,仅为6.11%。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有更好的办公环境,发展空间大晋升机会多,薪酬福利相对较为完善,所以毕业生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更加青睐大型企业。

  2018年中国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48.61%,医学毕业生对口率最高

  从2018年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调查分析来看,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与从事岗位对口率为48.61%;不直接但相关的占比为28.75%;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占比为22.64%。从各学科大类分析来看,医学、教育学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分别为82.58%和75.28%,其主要原因,医学、教育学专业性较强,毕业生可以精准投递自己所需岗位;近年来,医疗、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医学、教育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

  毕业生都爱去哪些城市求职?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北京以12.25%的占比成为2018年毕业生最青睐的城市;上海和武汉分别以9.41%和5.06%的占比位列二、三名;深圳(4.58%)、南京(4.47%)、广州(4.38%)分别位列四、五、六名。由此可见,北京和上海依然成为毕业生的首选。北京和上海经济发达,是大企业的聚集地,就业机会多,具有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所以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新一线城市在户籍、住房、创业支持等方面密集出台一系列“人才新政”,也为毕业生就业迎来了新的选择。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城市就业去向时首选一线、新一线城市。

  谁说学历不重要?看各院校各学历薪资大比拼……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博士平均薪资比硕士高出2500元左右,硕士平均薪资比本科高出2000元左右,同时985、211、普通院校的薪资差距也相对较大,985院校毕业生平均薪资比211院校略高,平均薪资差为1000元左右,而211院校和一般院校平均薪资差距均在2000元以上。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学历不仅是找工作中的一块问路石,更是应聘工作时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一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学历是企业为毕业生设置的第一道门槛,只有达到相应学历要求才能获取企业面试的机会。由此可见,现今社会学历究竟有多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高校毕业生求职,互联网行业成为首选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成为2018年毕业生最青睐的行业,投递量占全部行业的11.83%;建筑/建材/工程和教育行业分别位列于二、三名,占比分别为10.68%和9.01%。近几年互联网+模式不断开启,信息化带动传统化的发展,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为毕业生迎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90后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下,其思维和行为深受网络影响,对互联网行业更加熟悉喜爱,因此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更倾向于互联网行业。 

编辑:李傲然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