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教育 山东教育正文

济南教育系统2人被授予“出彩型”好干部称号

2018/8/21 14:01:35   来源:济南市教育局    

  近日,历下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顾朝霞,市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绍辉被授予全市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干部称号,他们是我市教育系统敢于担当、出彩争光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着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的新时代要求,彰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好干部形象。

  教育系统将以他们为榜样,大力弘扬梦想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自律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为加快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富美通”现代化省会城市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朝霞向阳 一路担当

    历下区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顾朝霞

  大家好,我叫顾朝霞,是全市基层教育战线普通的一员。去年,组织安排我从卫计局转战教育局,从解决“看病难”到解决“上学难”。担子越来越重,问题越来越棘手。有人问,你能挑得起来吗?我的体会是:千难万难,主动作为就不难;千怕万怕,敢于担当就不怕;千苦万苦,无怨无悔就不苦。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把党的教育使命担在肩头,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心头,就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啃不下的“硬骨头”!

  千难万难,主动作为就不难

  对每个家庭来说,孩子上学是天大的事。历下区做为首善之区,有着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让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一代又一代历下教育人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新进人口大幅增加,再加上二孩政策放开,学龄儿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新建学校的进度。孩子上学的“头等大事”成了“头等难事”,也成了全区教育工作的难点和焦点。

  记得到任第一天,正赶上每年一度的招生季,单位门口围满了前来咨询和上访的群众。这些群众不是别人,正是入托、上学遇到困难的孩子家长。

  “孩子到底能不能来上学啊?” “担心上不了,天天睡不着!”听着这些话,看着家长们万分焦急的眼神,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一到办公室,我就翻看各级上报的统计数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单是小学,2017年毕业了7100多人,但摸底的入学儿童却高达9300多人,整整超了2200多人。学前班和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更是近2万人。

  一边是孩子上学不能等,一边是资源不足难解决,“上学难”的重任,实实压在了肩上。在全区第一次招生工作会上,“老教育”们一片沉默,开始就冷了场,不少校长愁眉不展——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教育学位样样不足,超大规模学校的安全隐患比比皆是……这排着队的难题,可不是一年两年积攒起来的,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办成的,更不是开几次会就能解决的。

  上报的数据,会场的沉默,家长的焦虑……在我脑海中不停地回放,我暗下决心:一个都不能少,要保证全区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不能让群众犯难!

  我当即进入“战时状态”,直接把家搬到了办公室,吃住都在单位,一边熟悉业务了解情况,一边迅速决策破解难题。

  就这样,我们每天召开好几个协调会,常常到半夜。饿了吃点零食对付对付,困了喝点茶水坚持坚持,一手端着饭盒,一手做着记录。这期间我做了一个小手术,麻醉醒来大夫劝我休息,可我根本躺不住,从手术台上的伤病员到会议室里的主持人,仅仅用了十五分钟。

  困难面前,不光要有事不避难的勇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燕柳小学是我区的热点学校,办学空间非常紧张,让不少有心向往的孩子吃了“闭门羹”。与其干着急,不如想办法!面对这个协调难度大、“生了茧”的老问题,我主动当起了项目“包挂人”。经过几轮艰苦谈判,终于拿下了隔壁的闲置楼院,增加了360个学位和11间功能室,学区空间紧张的问题迎刃而解。

  就这样,我和我的班子成员一起挂图作战、划片负责,打出了“调整招生方案、增加教育资源、设立弹性学区”一系列“组合拳”,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啃掉了“学位不足”这块硬骨头,全区近2万名孩子全部顺利入园入学。家长更是前所未有的送来了“情系祖国未来 敬业为民办事”的锦旗。化解“上学难”这场战役,我们赢了。

  解决了燃眉之急,更要有长远打算。招生季一过,我迅速启动了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未来发展愿景的大调研,摸清底数,科学预判,率先出台了《历下区基础教育设施三年规划方案》。现在,我的脑海里既有全区学校的分布图,又有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图,相信不久的将来,历下区会有足够的学位,老百姓将不再为入园入学的问题犯愁作难。

  千怕万怕,敢于担当就不怕

  主动作为,让我们破解了“上学难”的困局,但“上好学”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育,要想让人民满意,就必须不断“自我优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开启教育改革的“破冰之旅”。

  火车跑得快,要看车头带。我把目光放在了校级干部的人事调整上。人事调整牵扯面多,是公认的“烫手山芋”。不少同志也劝我:你初来乍到最好再拖拖吧,改好了也出不了经验,闹不好会出问题、丢选票。可我觉得,个人丢选票事小,影响教育发展事大。孩子成长等不起,全区教育发展更等不起。开弓没有回头箭,经过反反复复征求意见,一对一做思想工作,仅用一周,我就和所有的校长和园长完成了谈话,又多次召开党委会,反复斟酌,最终公布了涉及全区53名校级干部的调整名单。完成这项工作时,距离我上任不足三个月。

  办优质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战斗力强、敢打硬仗的“满格”队伍。经过几个波次的宣传教育和充分调研,2017年年底,历下区校长职级制改革圆满完成。全区73名校长、园长正式脱掉“官帽”,开启了专业化成长之路。在我们的带动下,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等12个单位办学的校长,也主动参与到全区职级改革中来,成功打破了办学体制内的壁垒,实现了历下教育职级一体化。

  教育改革,燃起了全体教职工的干事热情。但我觉得,要想推动教育事业全速前进,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敢为,还要敢于创新!于是,我聚焦“以党建统领推进教育均等化”,提出了建立“大学区党委”的工作思路,实现党建业务一体化融合发展。

  在这个思路的引领下,全国教育系统第一个“大学区党委”——甸柳一中学区党委成立,形成了“一圆五方”党建工作机制,即以党建工作为圆心,覆盖公办中学、小学、幼儿园、两新组织、社区教育五大教育形态。昔日的“满天星”在党建工作凝聚下形成了“一团火”,激活了区域党建微循环,为百姓终身学习提供了组织保证。

  值得高兴的是,一系列破冰之举收到了成效。全区百所幼儿园普惠化水平全省领先,中国教育报头版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百课千讲公益大课堂”被评为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千堂优质课的打造使全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在世界跳绳锦标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国内外的各类比赛中,历下学子喜报频传。

  千苦万苦,无怨无悔就不苦

  基层教育一线的工作点多面广,想出成效不容易,着实要下一番苦功夫。大家开玩笑,说我是“加班、熬夜、走路”的“新铁人三项”冠军。

  可“铁人”的心里也有牵挂。为了保证上万名中、高考考生考试顺利,所有的考场我挨个转,所有的路线我挨个看,却没能为自己的女儿看过一次考场,没能陪她参加过一次考试;忙忙碌碌琐事多,电话一个接一个,唯独顾不上给爸妈打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每次来电话,不是一早就是半夜,开口总问:“还在开会吗?”又总是叮嘱:“家里都好,别惦记。”我带着队伍转校园,每天3万步,往返一遍又一遍,可那不足两小时路程的老家,一年来几乎没回过。那天,女儿问我,如果给我一个假期,我最想做的是什么?我不禁想起了《木兰辞》中的一句:“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我就是想回家看看。

  各位领导、同志们,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如今,省市发展催人奋进,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作为一名基层教育战线的带头人,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庄严承诺!

  敢于担当为教育

    ——市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绍辉

  大家好!我叫刘绍辉,来自市中区教育局。自从大学毕业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现在,最让我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曾是最普通教师中的一员,实验初中、育英中学三尺讲台留下了青春奋斗的足迹。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基层教师的经历,对学生、对教师、对教育,就有一种特殊感情。所以尽己所能办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我的一份初心。

  向大家汇报的第一个体会,是关于改革。

  一直以来,市中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比较明显:好学校都集中在老城区,一提胜利大街小学、经五路小学可以说是享誉全市;而城郊学校布局散、规模小、底子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校际差距,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难题。渐渐地,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让学校抱团发展——集团化办学这条路上。

  那时候,杭州、温州在搞教育集团,主要涉及公办与民办的合作,而纯公办学校的集团化办学在山东更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这项改革,我们也有深深的顾虑。因为当时市中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高位,究竟是守住现在还是突破未来?这种“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能不能做,怎么做?有没有“后遗症”、“并发症”?改革触及利益会不会遇到阻力、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很多关心市中教育的领导也替我们捏了一把汗。经过不知多少个夜晚的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最终坚定了信念:市中教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代人手里,绝不能坐享其成,只要是认准了对孩子们好、对学校好,风险我担,事儿先干起来!

  于是2013年4月,市中区启动了集团化办学改革,成为了全省教育界“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与校长们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不过,这个螃蟹还真不好下口,改革之初,第一次碰头会就差点把希望之火浇灭,校长们七嘴八舌:“骨干都抽走了,总校不就跨了?”“评职称,总校和分校怎么平衡?”“教育经费,是合起来算还是分开算?”……这些具体问题都需要面对,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形成共识:搁置争议,先干起来再说。因为:想,都是困难,做,才有答案。

  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破”与“立”的思考,集团化办学改革,我们就是要打破“三堵墙”。

  首先就是“理念墙”。人最难改变的是理念,理念不变一切改革就无从谈起,只有让大家从心底里认可改革、支持改革、愿意改革,集团化办学才能去虚求实,从纸面上落到行动上。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我一所一所学校跑,一个校长一个校长谈,听校长们最真实的想法,有困难的、犹豫不决的、不愿参与的决不强求。

  我跟校长们开玩笑——“当个小局长你干不干?”因为龙头校校长作为集团理事长不光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得“拖家带口”,统筹几个校区的人、财、物,调度几路人马,不比局长轻快。校长们回答的特别干脆——干!“没有额外奖金、福利,只有额外的工作、责任干不干?”大家更干脆——还是干!我说那好,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干,咱就一块儿干出个样来。

  “理念墙”倒了,“资源墙”自然也立不住。学校间再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人、财、物交流通道在各校区建立起来。龙头校将资金流向新建校、薄弱校;集团内干部教师交流呈现井喷式增长,从改革之初的100余人猛增到去年的637人,全区超过10%的教师在交流,资源向着洼地正向流动,教育就这样活了起来。

  在“众人拾柴”的整体氛围下,虽然困难层出不穷,但改革也顺利渐入佳境,渐渐地大家形成了共识——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真把式。随后我们再推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治理体系改革、教师管理机制改革都像“干柴碰烈火”,“一点就着”。我知道,“畏惧改变、不愿改革”的第三堵墙——“思维墙”也倒了。干部教师的思维由“等风来”转变成“循风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这样,我们的集团化办学走过了五年。这五年,集团化办学本身也在变。从最初的“火车头”带着跑、不拽不跑的“传统火车”,变成了今天每一节“车厢”自带引擎,整个集团统一方向、高速行驶的“动车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市教育局关注,今年六月,全市集团化办学现场会在市中召开,成为多年来第一次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的区县改革经验。

  这五年,市中区的校长、教师们在变。他们走进城郊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他们对我说,工作很苦也很累,却也很幸福,因为觉得在真真切切的改变一些孩子和一些家庭的命运,这就是马斯洛个人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没有比在工作中找到个人价值追求更让人欣慰的事了。

  这五年,市中区的学校在变。现在,人们说起市中区质量口碑“双丰收”的学校,说的更多的不再是胜利大街与育英,都在谈近几年的新建校,像卧龙花园的泉景中学、领秀城的育秀中学等等。大家更推崇有田园韵味、有课程特色的农村校、小学校,像市中区东南部最偏远的农村学校——秀山小学。教育部长陈宝生、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龚正来了,他们去看十四中,这是外来工子女占比57%,原班生源、原班师资推改革的试点;他们盛赞爱都小学,这是农村学校与新建小区配建学校融合的试点。通过集团化办学改革,城乡二元差异正转化为资源,过去“没法看、不愿看”的“软肋”,正蜕变成为市中教育的品牌与骄傲。前不久的全市“三类学校”培育校评选,我区5所学校被评为领航学校,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全市领先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获评特色学校、新优学校。刚结束的教学成果评选,我区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奖率全市居首。

  而我清楚,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校长、老师们无怨无悔的付出。经十一路小学刘震老师,每天奔波60公里,到陡沟小学任教,他说这是年轻党员的新长征;卢宗起校长,到偏远的丰齐小学任职,大年三十租房搬家,50多岁扎根城郊,他说,总得有人挑重担,看着农村孩子一张张渴求知识的笑脸,我别无选择。就这样带着教育情怀重新出发。所以,今天的成绩和荣誉绝不属于我个人,他属于市中区97名校长、5494名教师,属于每一个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人理解的担当,就是一股闯劲儿,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拼尽全力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成好学校,是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

  向大家汇报的第二个体会,是关于名师。

  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讲,“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无论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区域教育,最根本的支撑在名师。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有个决心,就是让市中名师走向全国。

  于是,我们三赴北京十一学校拜访李希贵校长,一次次邀请他指导我们改革。从坐在台下听到面对面推心置腹谈,实现一次次跨越。后来又到北师大拜访体育教育学院毛振明教授,那天等他开完会见面已经是晚上10点多。一杯咖啡,畅谈体育改革,聊到热血沸腾,聊到热泪盈眶。毛教授说,我们一定要让市中孩子的身体素质全省第一;我说:不,我们要全国第一。那一刻,拜访大师前的惴惴不安一扫而空,共同的情怀与信仰,让素昧平生的我们相见恨晚。去年,我们承办了第10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盛会,毛教授评价:最完美的一届。

  就这样厚着脸皮、硬着头皮、磨破嘴皮,凭着一腔热情、一片坦荡、一份真诚,我们赢得了李希贵等10余位京、沪、浙教育大咖的认可与帮助;以至于李振村——全国知名校长多次来市中指导,曾不解地问:希贵校长为何全国那么多地方请不到,对市中区却情有独钟?为何你们能逢请必到?我说,因为他看重的是我们的情怀和执着;他说,我们是干事的!这是钱买不到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建立市中名师培养基地;中国教育学会把全省唯一一个“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放在了市中,我们还先后与美国、芬兰等10余个国家建立了教育互访交流关系。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市中教育拉开“教育家办学”的大幕,邀请名家大咖参加我们的品质教育学术节,营造“靠专业说话、凭本事吃饭”的专业氛围。我们的名师也陆续在全国舞台上留下专业的身影。我与校长老师们达成共识——“没有质量的教育挺不起脊梁,只关注分数的走不长远”,追求质量决不能走“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不归路,必须抓住课程建设的“牛鼻子”,打造轻负、高效、优质的绿色教育生态,既给孩子们诗和远方,更要挺起教育质量的“脊梁”。我们坚信,学校绝不能做分数的奴隶,“站着”,也能把学校办好!

  教师理念的变化、素质的提升,引领着教学从“抓分”这个“短视角”向着“育人”这个“长眼光”转变。有了名师,就不愁没有教育质量。今年全市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市中区在13个学科调研指标中11项列全市首位。

  所以,我理解教育管理者的担当就是一份责任,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把教师的成长作为自己的成长。搭好台子、做好嫁衣、当好勤务员,然后退居幕后、静静欣赏。因为在我看来,教育最光辉灿烂的时刻永远在教室里、在讲台上;是教师们智慧的思辨,是孩子们眼中的闪光。

  各位领导,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担当作为的点滴体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曾是一名平凡的教师,现在是一名平凡的教育管理者。我愿用自己平凡的工作,去呵护每一个孩子不平凡的理想,去守候每一个家庭不平凡的未来。(来源:济南市教育局) 

编辑:李傲然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