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教育 国内教育正文

创新教育驱动立德树人

2018/9/22 14:34: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黄蔚 马军 胡大春

  作为一所地处非核心地区的中学,近年来,安徽巢湖市第一中学的STEAM创新教育成果引人注目。2017届的薛方融同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完成了数项科技成果作品。其中,《基于FPGA的BMS方案研究》研究报告被SCI期刊录用,是全巢湖市发表SCI论文的首位高中生。

  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力,该校学生已取得近30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不同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十余篇创新研究报告,这是近日记者在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采访时获得的信息。

  学生创造力的萌发,源于该校对创新教育体系的打造。为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合格人才,在巢湖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巢湖一中时任校长李斌与王晓光、胡家曙、刘德海等三位副校长组成学校创新教育专项项目小组,并在2014年专门成立了创新教育中心,通过与美诚教育集团合作量身打造了一套符合校情的STEAM创新教育体系。短短几年,该校从一所只专注文化课的传统名校,蜕变为巢湖市最具特色的STEAM创新学校。

  汇聚校内核心要素,打造创新教育的三大基础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巢湖一中对于信息化条件下创新教育的教材、教师、教具、场馆、课件、教学评价等要素,几乎没有任何积累和储备。创新教育首先需要从内部突破,革新校内教育的诸种传统做法。

  首先,需要打造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创新教育的首要挑战是教材,即教什么的问题。很多创新教育往往忽略了方法论的学习,事实上,创新活动本身是需要方法论指导的,例如国际上流行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就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巢湖一中通过引入外部教研力量开发出校本课程,开设了诸多创新课程,包括“创新思维方法论”“创新工具论”“创新项目实操手册”等,全校每个班级每周都安排一定的创新教育课时,这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变化,使其创造性活动有了方法论的指导,而不再是盲目的“试误”。

  其次,需要构建混合型教师团队。在教学方式上,有些教师习惯的“黑板+粉笔+教材”的填鸭式教学,往往会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STEAM教育的教师是组合式、团队性的,不仅具有跨学科性和专业性,而且要扮演多种角色,如导师、专家、项目经理等,因此能够较好契合STEAM教育项目实施的需要,让外部教师与校内教师进行良好对接和衔接,形成团队的多样化、多层次组合。

  此外,教育环境需要从教室转向场馆。创新教育离不开物理环境,纵观国外经验,场馆教育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方式,不局限于一室一地,而是根据项目需要,综合利用和改造校内外各种教育场所。为此,学校不仅创建了创新教室、创新实验室等,还改造了图书馆、科学实验室、教室走廊等,初步实现了创新教育场馆化的转变。

  创意可视化,创新教育实现学生“五大转变”

  开展创新教育,不是要和既有教育现实进行人为切割,相反,成功的创新教育必须与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进行优势互补。通过八年的实践探索,经历创新教育的学生与同龄人相比,在五个方面有重大变化:

  时间观念。巢湖一中既强调学生学习时间的效率性,也强调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学校对创新教育的课程安排进行了精心合理的规划,统筹安排学生的时间,有效减少了浪费。

  创意可视化。通过创新思维校本课程,巢湖一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高中阶段提出了自己的创意,学校挑选了部分学生接受导师团队的一对一指导,将学生的创意变成具体的项目,其中一半以上的成果申请到了专利,1/3的成果公开发表。实践表明,高中学生有能力进行创造,并且能做出获得高校和社会认可的成果。

  价值体认。通过STEAM创新教育的实施,学生通过信息化条件下项目式学习的锻炼,将想法逐步具体化,把学习与目的、价值、爱好真正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从价值体验到价值内化和价值引领的转变。

  学业提升。相比其他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带动了其学业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学术发展。在学术研究方面,接受过创新教育的学生在拿到研究任务后,无论是选题和开展研究都能更快进入状态。

  2017届毕业生薛方融,目前在厦门大学读医学专业,她向记者提到,大学的很多课程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的“生物医药工程”课程的最后考评环节是设计一个有关医学方面的产品,并提出完整的研究计划、设计思路,要求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其他同学挠头构思的时候,她结合高中时期的一个医疗工程创新作品《输液免陪护装置》,做了改进提升,完成了自己的报告,还帮助其他同学完善了设计思路。

  郑明洲是该校2018届毕业生,目前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工业设计。他认为高中时的创新课程对他影响很大,做了很多设计,其中参加比赛的是“手势门锁”。他选择机电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是希望将对创新的爱好与自己的绘画兴趣结合起来,也为了弥补当时作品因为外形设计不够导致没有获得大奖的遗憾。他的体会是,科技创新带给自己的不仅是知识和荣誉,更是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凭仗。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