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教育 山东教育正文

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山东曾做过这些探索

2020/10/22 11:21:05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要把利用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摆在工作重要位置。”这句话是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在10月20日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强调的。

  意见还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在2015年3月,国务院在公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就明确把教育列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记者梳理发现,如何将馆藏文物资源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早在10年前,山东对此已有探索。

  展览可以让沉睡的文物醒过来,而教育又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举例来说,2010年新馆开放以来,山东博物馆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精心培育了“孔子学堂”“历史教室”“自然教室”“美育教室”四大教育品牌。

  其中,“历史教室”是依托历史类常设展览、“考古山东展”和山东博物馆原创性的临时展览而培育的,用来全面诠释展览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教育品牌。每年开展的“博物馆里欢乐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开发出“年画话年”等教育课程,走进中小学校园。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博物馆将每周四定为“山东博物馆进校园日”,在这一天将馆校合作开发的博物馆课程有针对性地带进校园,让青少年在走进博物馆之前建立知识储备,做到“有的参观”。

  纵观省内各地博物馆,大都将青少年教育作为重要工作。

  举例来说,自2013年开始,临沂市博物馆就以准大学生“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为切入点,启动“今年我毕业暑期实践活动”,通过篆刻、陶艺等传统文化体验,让学生在为期20天的博物馆生活中,增强文化自信。

  2017年年初,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言,目前,山东有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450家,拥有馆藏文物550余件。“依托馆藏文物资源特色,加强策展能力,提升博物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正成为山东很多博物馆的努力方向。”

  在青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情况,青岛市博物馆还打造了“东夷探源”活动品牌。青岛市博物馆开放部主任王英群说,通过参加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了解他们生活的城市,旨在让他们了解第二故乡,更好地融入新生活。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还指出,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放眼来看,9月下旬,国家海洋博物馆举办了馆校共建联盟成立仪式,包括山东等城市在内的全国78所大中小学学校成为第一批共建学校。

  记者了解到,国家海洋博物馆为共建学校精心提供了首期科普课程和主题讲解活动,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和主题讲解,涵盖了海洋人文、海洋地理和海洋生物等多方面内容。

  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吸引了共建学校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教育中心每天都会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进行预约,预约课程和活动十分火爆。

  总而言之,山东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正通过“有灵魂”的馆藏、“会说话”的文物,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形式。

编辑:赵妍    责任编辑:徐茸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