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教育 国内教育正文

半月谈 | 教育“双减”:疗效还在观察中

2021/9/4 11:35:35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9期    

  半月谈记者 潘晔

  教育领域“双减”政策出台后,有的家长长舒一口气,也有很多家长有些手足无措,一些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现实问题还没有完全明晰。这也说明,教育市场中学科类培训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家长对于政策的急转弯反应不过来也是客观现实。

  就在政策出台不到一周,一二线城市中,招募全科住家家教、长期家教的“英雄帖”在社交媒体上四散开来,一年“30万元起”的聘用高薪,让围观的普通工薪阶层惊叹不已:“我们还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补课,有钱人已经把补课老师请回家一对一授课了。”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回归教育本质”,为内卷旋涡中的学生与家长松绑、减负。“辅导班停了,请不起的家教又来了”,家长开始担心,一旦教育资源变成了根据家境流动,有钱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垄断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担心与过去反对校外培训的理由如出一辙。此前的观点认为,当孩子们面对大学统一录取考试时,部分因家庭贫困无法参与补习的孩子失去竞争力,甚至可能会因为没有机会获得良好教育,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此次“双减”政策要求取缔补习班,就是要从源头整治问题,重塑教育生态系统,抹平教育差距。从现实来看,校外培训未能禁绝,只是在政策“红线”划定区域以外,由多变少、由明转暗了。一些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校外培训从公开转为私下交易,很有可能造成价格扭曲,滋生黑市、黑中介,带来新的风险。

  眼下,“双减”政策执行细则尚未落定,各地在政策落实中走形、变样的现象已经有所显现。比如,有的“鸡娃”家长在所在地无法补课,就组团赶赴异地补课;有的培训机构做不了学科培训,竟然摇身一变搞起培训家长的课程来“曲线救国”;有的地方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纳入扫黑除恶专项考核……

  政策传导总有扩大效应,松一点就可能松很多,紧一点就可能卡脖子。有人认为,强迫学校不补课、培训机构不上课,无法抹平教育差距,也不能真正达到减负目的。有人认为,不是政策不给力,而是落实不到位。有人认为,只要中高考制度不变,该补的课还得补,该上的课还得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但只要是教育问题,各方都“想说话”“有话说”。

  教育问题无比复杂,与之相关的任何一个变量,都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牵一发动全身。教育问题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会有所表现,同样,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也有相应的映射。很多问题,与教育相关,却不是一个教育问题,或者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为什么中国学生负担这么重,家长负担这么重,校长老师负担也这么重?这个问题必然与教育相关,但又不完全是一个教育问题。

  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在既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下,找不到工作往往意味着你的基本生活会出问题,这就决定了老百姓必须通过教育来竞争饭碗。

  “减负”要减学生、减家长、减校长的课业负担,但也要减掉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的思维推进更完善的社保体系支撑,还需要在中观层面对社会各阶层利益进行动态平衡调整,打破阶层固化和社会自由流动的板结。所以,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往往来自整个社会的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竞争公平。

  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提醒我们,教育是一个复杂问题,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关配套政策落地以及执行效果仍需要观察。

编辑:葛婷婷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